1959年,松基三井喷薄而出的黑色黄金,不单单是石油,更是新中国崛起的宣言书,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的枪声,震碎的不单单是东北的宁静,更是中华民族的尊严,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,早已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富饶的中国东北。
他们的野心,远不止于占领土地,更在于掠夺资源,为其军国主义扩张输血,东北这片黑土地,不仅盛产粮食,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,日本人来了,就像蝗虫过境,恨不得把一切都搬空。
东北的森林,曾经郁郁葱葱,如今却成了光秃秃的山头,数百万公顷的林地被砍伐殆尽,珍贵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,东北的铁路,本应服务于中国人民,却被日军强行控制,成为他们掠夺资源的运输线,文物、黄金、矿产,各种财富,通过这一些铁路,被洗劫一空,流入日本的口袋。
中国人民的血汗,就这样被日本人无情地榨取,他们强征中国劳工,修路、建厂,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之后,吃不饱,穿不暖,无数人累死、饿死,万人坑里的累累白骨,就是日本侵略者滔天罪行的铁证。
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资源,日本人还盯上了地下的石油,石油这“工业的血液”,对任何一个国家,尤其是一个发起战争的国家来说,都至关重要。
日本本土资源匮乏,石油严重依赖进口,80%的石油来自美国,仅仅7%来自其殖民地库页岛,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,让日本如鲠在喉,他们迫切地需要找到新的石油来源,摆脱对西方的依赖。
于是中国的石油资源,就成了他们垂涎的目标,早在1928年,日本就派出了十几支资源调查队,在中国东北四处寻找石油。
他们梦想着,能像掠夺木材、黄金一样,将中国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,为他们的战争机器提供燃料,然而事与愿违,东北的石油,就像一个捉摸不透的幽灵,始终不肯露出真面目。
日本人的勘探工作,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,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,聘请了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,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工作,却始终一无所获。
新带国太郎,这个毕业于美国麦康奈尔大学地质学系的专家,也并非等闲之辈,他发现了牡丹江煤矿中的沥青,并在松辽盆地、海拉尔盆地等地打了十口深井,在海拉尔盆地,他们甚至发现了石油类的沥青,这让日本人一度兴奋不已,这只是空欢喜一场,这些沥青是无法流动的重质原油,根本没办法用于工业生产。
日本人的钻探技术,也限制了他们的勘探深度,他们的钻机,最多只能挖到八九百米深,而大庆油田的石油层,却在1300米以下。
虽然在海拉尔,他们挖了一口1000米深的井,但这只是个例,无法复制,就在日本人苦苦挣扎的时候,国际上流行起了“海相生油理论”,这个理论认为,石油主要由海洋生物死亡后,在海底层积产生,而中国的地质构造,并不符合这个理论,因此中国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石油储备。
这个理论,就像一颗定心丸,让日本人彻底放弃了在中国寻找石油的希望,再加上太平洋战场的失利,让他们无力再在中国继续投入资源。
东南亚的石油资源,更容易开采,也更符合他们的战略需求,于是日本人最终放弃了在中国的石油勘探,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。
日本人在中国东北苦苦寻觅十几年,最终铩羽而归,可是仅仅几年之后,新中国的地质学家们,却在大庆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。
故事的主角,是一位名叫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家,1949年,李四光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,毅然回国。
面对质疑,他坚定地表示:“我是炎黄子孙,我当然要把所学知识全部奉献给祖国。”这不单单是一句口号,更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。
李四光回国后,立即投入到地质研究工作中,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,蜓科鉴别判定的方法、地质力学、核武器研究、地质学院的创建……他的贡献,遍及多个领域,他最耀眼的成就,莫过于开启了中国石油的勘探与开发。当时西方国家一致认为中国是一个“贫油国”,就连曾经在中国进行过勘探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,也下了这样的结论,李四光却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充满信心。
他认为,“海相生油理论”并不完善,陆地上一样能产生石油,他提出了“陆相生油理论”,并通过当地考验查证,收集了大量的地质资料,最终得出结论:中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。
找到石油的关键,在于找到正确的勘探方法,李四光提出了著名的“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理论”,并亲自指导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。
他提出了“先找油区,再找油田”的策略,将目光锁定在柴达木盆地、四川盆地、东北平原、华北平原等地区,李四光这位地质学的泰斗,不仅是理论的先驱,更是实践的领路人,他深入一线,带领团队进行勘探,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955年,李四光正式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委员,在他的带领下,中国石油地质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,而大庆油田的发现,也指日可待。
李四光和他的团队,并没有被西方的“贫油论”吓倒,他们对中国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,并提出了“陆相生油理论”,这个理论认为,石油不仅仅只在海洋环境中形成,陆地上的沉积盆地也一样能孕育石油。
这与当时国际上流行的“海相生油理论”截然不同,甚至被一些人视为“异端邪说”,李四光并没有动摇,他坚信自己的判断,并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。
“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理论”,是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找油思路,他认为中国东部存在一系列大型沉降带,这些沉降带是石油生成的有利场所。
根据这一理论,他圈定了包括东北平原在内的几个重点勘探区域,并指导地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。
当时的勘探条件,异常艰苦,没有先进的设备,没有充足的资金,地质队员们只能依靠简陋的工具和顽强的毅力,在茫茫荒野中寻找石油的踪迹。
他们风餐露宿,披星戴月,克服了重重困难,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,功夫不负有心人,1958年,松辽盆地发现了油砂,这预示着地下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。
1959年4月,松基一井开钻,但钻探工作并不顺利,钻到预定深度后并未曾发现工业油流,一些人开始动摇,甚至有人提议放弃,但李四光和地质队的同志们并没放弃,他们总结经验教训,调整钻探方案,继续向更深处钻进。
1959年9月26日,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,松基三井在钻到1300米深处时,突然喷出了黑色的石油!这股黑色的液体,不单单是石油,更是中国摆脱“贫油”帽子,走向工业强国的希望!大庆油田的发现,震惊了世界,也证明了李四光“陆相生油理论”的正确性。
大庆油田的发现,并非仅仅是找到了石油,更重要的是,它推动了中国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,在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中,中国的地质学家和石油工人,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,发展了诸如三次采油等先进的技术,使大庆油田的产量长期保持高位,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。
大庆油田的发现,对新中国的意义,怎么强调都不为过,它不单单是一个油田,更是一个象征,一个新中国摆脱贫困落后,走向繁荣富强的象征。
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工业基础薄弱,能源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,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,妄图扼杀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。
大庆油田的发现,彻底打破了西方的封锁,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保障。
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,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展现了“宁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英雄气概。
他们用肩膀扛起钻机,用脸盆端水搅拌泥浆,用血肉之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,创造了世界石油开发史上的奇迹。
大庆油田的持续发展,是我们国家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的缩影,从最初的天然开采,到后来的物理开采、化学开采,再到如今的三次采油技术,大庆油田的开采技术慢慢的提升,产量长期保持稳定,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能源支撑。
大庆油田的发现,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能源格局,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,它向世界证明,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,发展自己的工业,建设自己的国家。[浮云]
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铁人精神 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科技日报 大庆油田六十载:那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辉煌新华社 大庆油田累计产油突破25亿吨 油田开发技术世界领先清水发布 当年如再深挖300米,大庆油田就成日本的了,中国历史会改写吗?大象微视 差一公里就被日本人发现的大庆油田,如果被发现,历史会改写吗?